春節(jié)里,隨著大批外來務工人員返鄉(xiāng),新一輪保姆荒、護工荒、早餐荒、廢品荒又在許多大城市出現(xiàn)。原本,這些外來打工者生活在我們周遭,從事底層工作,付出辛勤勞動,拿著微薄薪水,并不起眼;但是,一旦他們離開,許多城里人感到了生活不便,甚至手足無措,過節(jié)也不踏實。只盼著春節(jié)快點過完、元宵快快過去,外來務工者重又出現(xiàn)在他們的崗位上,一切如常。家有老人小孩需要照料,醫(yī)院里有病人需要服侍的家庭,最怕的是保姆、護工們“一去不復返”,那就大傷腦筋了。
雖說,城里人的“困難”只是暫時的,但是一個事實凸現(xiàn)——大城市的發(fā)展離不開外來務工者的貢獻,他們中的許多人,已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。如何善待他們,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,體面而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,這依然是一個待解的課題。
善待,需要更多人性化舉措。今年春運,根據(jù)預測,40天里有28.5億人次“遷徙”,許多打工者的回家之路包含焦慮與辛酸。而一幕幕溫馨的場景給他們增添了暖意:在上海,鐵路上海站、長途客運總站開辟廣場地下停車庫作為臨時旅客候車區(qū),讓因受雨雪天氣影響而滯留的旅客有地方避寒休息,有關部門還組織了春運志愿者服務隊,全天候為旅客提供服務。在北京,150名大學生志愿者在人群中穿梭著,為乘客指路、拎行李。一群公益人士帶著50個塑料小板凳來到北京西站,贈送給無座返鄉(xiāng)旅客。在廣東肇慶,相關部門在國道沿線設置了23個長途摩托車“驛站”,為騎摩托回家的農(nóng)民工提供暖爐、方便面、姜粥,同時新增十幾條摩托車檢測線,免費檢修……細微之中見真情,這些舉措體現(xiàn)了政府部門和城里人對外來務工者的關心。懷揣這份溫情,打工者們對這座城市將多一份留戀與向往。
這樣的善待,還應當蘊含在日常生活中,體現(xiàn)于制度層面。這些年,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,大批外來務工者涌入城市,大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長,給交通、住房、公共設施等帶來很大壓力。于是,有一種觀點認為,“低素質(zhì)人群”已經(jīng)成為城市的巨大負擔,城市需要“減負”。當然,城市良性有序發(fā)展,需要對其人口規(guī)模、勞動者素質(zhì)有科學的測算和統(tǒng)籌規(guī)劃。但也應該看到,一個現(xiàn)代化的城市,應是一個人口有序流動的城市,是一個兼容并蓄的城市,各個階層都應該占有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。即便是最底層的外來務工者,只要符合一定條件,便可以享受“同城待遇”。能否善待他們,也是考量城市文明的重要“指數(shù)”之一。
站在城市化潮流前沿地帶的農(nóng)民工如何 “市民化”,是目前最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。其中包括許多制度方面設計:能否由政府部門牽頭,建設更多廉租屋和公共租賃房,讓“資深”外來務工者安居樂業(yè)。政府部門要為他們提供公共服務,加快教育、醫(yī)療、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,改善農(nóng)民工子女的就學條件,給農(nóng)民工更多培訓機會,構(gòu)建適合他們特點的醫(yī)療、社會保障制度等。此外,無論是做保姆還是護工,都應該納入正規(guī)管理體系,通過建立“員工制”,讓服務更規(guī)范,讓外來務工者的權利受保障。當打工者在城里的生活、工作狀況改善后,他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就會增強。如此,沉重的春運和春節(jié)里的各種“荒”才有可能緩解。